本文目录一览:
兰花丛枝病分布与危害
1、兰花丛枝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病害,它对兰花的全株构成威胁。这种病症主要在深圳市的兰花种植区域中被观察到。病害的传播机制相当复杂,植原体在菊花等寄主植物上度过冬季,到了春季和夏季,会通过叶蝉等害虫从这些寄主植物转移到兰花上。
2、兰花丛枝病的早期表现主要体现在叶片上。最初,叶子会变得皱缩,通常从叶尖开始,逐渐向下扩散。受影响的叶片变得坚硬且易碎,尺寸逐渐缩小。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在叶片的中部和上部注意到许多小的突起,触摸时会感到粗糙。
3、在美国和加拿大,此病害虽有局部突然爆发现象,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在澳大利亚,此病害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较干旱的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地区,其发病率高达60%至70%,导致鲜草产量下降34%,甚至种子几乎绝收。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天山脚下同样出现严重的病害问题。
4、病斑大型,在叶片中、下部较多,常造成整叶枯死,危害较炭疽病重。发病初为红褐色小点,迅速扩展为半圆形、圆形的黑褐色斑,直径可达10~17毫米,边缘有黑褐色的宽带或轮廓不清,中央渐变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时有一二浅色环纹。病部轮生褐色小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黄白色胶质物。
安徽省常见的林木丛枝病有哪几种?
一般有两种原因。丛枝病是木本植物特有的一类病害。发生在多种针、阔叶树种和竹类上。主要由类菌原体和真菌所致。前者引起的丛枝病是系统性的,病害由个别枝条开始,逐渐扩及全株;后者所致病害只作局部扩展,丛枝症状仅表现在直接受侵染的个别枝条上。
林木病害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症状类型:斑点病主要出现在叶片和果实上,表现为褐色的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枯。例如油桐的黑斑病和杉木的细菌性叶枯病。炭疽病由炭疽菌引发,病斑通常呈现黑色或黑褐色,湿润时病部会出现粉红色胶状物。
⑤丛枝病。林木受害后局部枝条丛生有如鸟巢。见于多种针、阔叶树种。⑥叶斑病。在森林中极为普遍,种类复杂,但一般不酿成严重灾害。受害叶片上出现坏死枯斑,大小、形状、颜色因病害种类而异。严重发病时提前落叶,林木生长量下降。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人工落叶松林的重要病害。
现已知它能引起几十种木本植物的病害,其中包括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美国榆韧皮部坏死等。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过去认为是病毒引起的许多林木病害多与类菌原体有关。森林中最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桑寄生、槲寄生和油杉寄生。
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症状特征
1、番茄巨芽病的病株表现独特,新叶生长异常,变得细小且顶部枝梢呈现淡紫色。这些枝梢肥大且直立,形状像圆锥,花柄显著肥大,花萼膨胀,形成筒状。最引人注意的是,在叶腋部位,会出现一个粗短的淡紫色腋芽,顶端簇生着多个直立的不定芽。
2、番茄丛枝病在苗期的早期阶段,大约5天后,会显示出明显的症状。叶片开始呈现出环状的坏死斑,颜色逐渐褪去,且落叶速度加快。这种病害在茎部的扩散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氮肥施用过量的情况下,茎秆变得脆弱,靠近地面的部分容易出现坏死斑,导致植株倒伏,形成猝倒现象。
3、在观察结果中,两种病原体在病株韧皮部筛管和伴胞内都显示出多样化的形态,包括圆形、近圆形至椭圆形,哑铃形以及不规则形等。番茄巨芽病的类菌原体大小范围为147~195纳米*240~390纳米,显示出较大的尺寸;而番茄丛枝病的类菌原体则较小,尺寸在60~460纳米之间,其单位膜厚度约为11纳米。
4、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嫁接。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带病株的接穗嫁接到20株番茄植株上,结果显示,17株表现出典型的巨芽症状,3株则显示出丛枝病症状。经过多次的回接实验,结果保持一致,显示出嫁接传播的有效性。
5、番茄巨芽病也具有这种特征,在花器退化变形的后期,花器发育成叶,在萼片上常常伴随着明显的过度生长。称为“变叶病”(phyllody)。还有几种与丛枝病相伴随的特殊变化。如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得丛枝病后,由于种子休眠期的缩短或周期性遭受破坏,使未成熟的豆荚中的种子提前萌发。
6、防治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的有效策略是采用化学防治和嫁接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于病芽的处理,可将它们浸入四环素溶液中,浓度需达到1000单位/毫升,浸泡时间长达2小时。完成处理后,务必用清水仔细清洗,然后使用小芽腹接法将其嫁接到健康的番茄植株上,这种 *** 显示出极佳的防治效果。
花生丛枝病基本信息
花生丛枝病植物丛枝病,其中文名称为“花生丛枝病”植物丛枝病,英文名为“Peanut witches broom disease”。该病害植物丛枝病的病原体名称为“类菌原体”,其拉丁学名被简称为“Mycopla *** a—like Organi *** ”,简称“MLO”。花生丛枝病属于病毒性病害,对花生作物构成植物丛枝病了严重威胁。
研究发现,花生丛枝病植物丛枝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小绿叶蝉进行。这种叶蝉在获得病毒后,能够持续传播病毒。在叶蝉体内,病毒的循环周期大约在24到48小时之间。无论叶蝉的数量是1只还是10只,其传播病毒的效率相对稳定。同时,嫁接操作也能够传播该病害。另外,干旱环境对花生丛枝病的传播和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病害发展中、后期,花器变成叶状。果针不能入土或入土很浅或向上变成秤钩状,根部萎缩,荚果很少或不结实。花生丛枝病的病害通常在花生开花下针时开始发生。
甘薯丛枝病防治 ***
1、防治甘薯丛枝病的关键在于综合措施的实施,首要任务是强化检疫,切断病源,限制疫区扩散,严防其进一步传播。在品种选择上,建议优先选用诸如汕头红、同薯8号、禺北白、湖北种、红心新爪湾、东良1号、漳浦1号、沙涝越等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
2、甘薯丛枝病的表现症状显著。首先,植株的主蔓会出现萎缩现象,原本的高大逐渐变得矮小,且侧枝丛生,形成密集的病态生长。叶片的颜色变得浅黄,质地变薄且细小,叶片边缘的缺刻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植物的营养不良和生长受阻。
3、之一种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其病毒粒子弯曲长杆状,长度在830~850nm之间。SPFMV的株系包括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这些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表明它们属于马铃薯Y病毒家族。SPFMV可以通过机械和蚜虫传播,能够感染包括甘薯在内的8种旋花科植物。
4、我国已报道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多达70多种,其中一些给经济作物带来严重为害,如甘薯丛枝病、槟榔黄化病、桑黄化型矮缩病、枣疯病等。国际上曾报道由植原 体引起的马铃薯丛枝病和翠菊黄化病,我国黑龙江、山东曾报道马铃薯丛枝病。
植物丛枝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植物丛枝病特征、植物丛枝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