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人合一与景观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天人合一与景观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创造岀空林奇气的独特意境?
答:《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总的说: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建筑师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建筑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认真地将“风水学”当作一门独立学术。
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 提出“乐 者天地之和 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 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周易大传 ~文言传》 有云“夫天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 后天而而奉天时。”
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 用,他们将作 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 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老子章句》曰 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 和谐共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你们怎么理解?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顺应自然规律的 *** ,事不违道,人便心安。“天人合一”是先儒提出的境界,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人合一与景观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人合一与景观设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